2006年至2010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连续五年从公众视角对中国公共服务水平进行评价,2011年1月7日于北京发布的《2010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公共服务公众感受城乡差距缩小,但群体分化明显,蓝领及务工人员、个体户和下岗无业人员是城镇公共服务低评价群体。
城里人和乡下人对公共服务质量感受的差距在变小
2006~2010年连续五年的调查发现,随着GDP的增长,十一五公共服务公众评价平稳发展并趋向改善,其中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感受改善更快。因此,尽管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一直低于城市居民,但与城市的得分差距已经缩小。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指数分值分别为69.5分和66.8分,其分差已经从2006年的6.8分缩小到了2010年2.7分。
但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在各方面底子普遍差,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水平的预期较低,对改善的敏感性更高,因此,公共服务评价指数城乡差距的缩小,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城乡居民感受的变化,而不能准确反映实际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或者公共服务客观发展水平的变化。
![]() |
下岗无业人员正沦为城镇公共服务新底层
2010年的调查发现:城镇地区的蓝领及务工人员、个体户和下岗无业人员是公共服务的低评价群体,尤其是下岗无业人员,明显低于其它群体。
下岗无业人员、个体户、蓝领及务工人员是城镇“无保户”的主体。分别有33.9%,31.6%,25.3%的下岗无业人员、个体户、蓝领及务工人员表示自己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在有保险的下岗无业人员、个体户、蓝领及务工人员中,分别有57.8%,57.7%和53.1%感到社保缴费压力大。
下岗无业人群对就业服务需求最旺、评价最低。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公众对就业服务的评分在各类公共服务中最低(53.7分),而下岗无业人员对就业服务的评分还低于其它各类职业群体,只有49.7分。他们对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就业机会和创业服务的评价均处于各职业群体的末端。下岗无业人员对就业服务有着更强的需求,但他们对就业服务的评价反而最低,至少说明现在的就业服务没有让最需要的人获得满意的帮助。在新的经济和就业形式下,公众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更强烈、更多元、更复杂,就业服务如何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是很关键的问题。
![]() |
社保和就业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弱势人群对这两方面的低评价,意味着社保和就业没有发挥好“民生保护伞”的作用。当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目前还有诸多问题,但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我们相信十二五期间还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技术说明:此次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于2010年9-10月针对上海、青岛、北京、唐山、沈阳、哈尔滨、武汉、长沙、郑州、广州、深圳、成都、昆明、西安、兰州15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辽阳灯塔、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4783名18-60岁常住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其中城镇居民4011名,农村居民772名。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加权处理,在95%置信度下本次调查抽样误差为±0.84%。
0
推荐